高IQ名人有什么?你对他们知道有多少?下面我们为你整理高IQ名人-苏格拉底,期望能帮到你。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觉得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 以 侮辱雅典神 和 腐蚀雅典年轻人思想 之罪名 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由于他觉得逃亡只能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由于担忧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好的导师可以教育大家了。
生平
儿时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一般公民的家庭。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是雕刻匠,妈妈费纳瑞特是助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双眼,矮小的身体。他相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备神圣的思想。
他出生在希波战争获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规范雅典带来了很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要紧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随着,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一般的单衣,常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好像没注意到这类,只不过一心一意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收获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年轻人
苏格拉底曾跟爸爸学过雕刻技术。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非常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常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多数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所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真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与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哪些常识和技能?你是否政治家?若是,关于统治你掌握了什么?你是否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如何征服我们的无知?等等。
贯穿这类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大家认识:在这类对于人至关要紧的问题上,其实人是很无知的,因此大家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的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
苏格拉底说:我的妈妈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其他人产生他们我们的思想。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由于雅典仿佛一匹骏马,但因为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非常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
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考虑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了解自己如此做会使很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我们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
中年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很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如果关于伦理道德与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觉得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他倡导大家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概念为爱智慧,他的一个要紧看法是:自己了解自己无知。很多富豪家和没钱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了解自己一无所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回话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非在说苏格拉底,他只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大家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了解我们的智慧事实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我们的无知而自豪,并觉得每人都应承认我们的无知。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只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除此之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遇难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年轻人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确实倡导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的的善的终极依据,人能有常识,是由于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人应当了解,你所具备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没办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会,就成了激起和推进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假善的强大力量。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不是不珍惜我们的生命,但他更重视我们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可以,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背叛神,既然这样,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哪些可犹豫的呢?或许大家笑他,笑他纯真无邪,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惟有那些真的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使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知道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一个人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哪个善哪个恶,不那样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更加彰显。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量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量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如果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因为从古时候以来就有各种不一样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哲学史家总是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进步史的分界线,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年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学。
思想
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他完全没留下半点我们的著作,大家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总是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的人觉得苏格拉底其实没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能加以盘查每种信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己的想法。要从记载中区别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定义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讲解他们的定义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探寻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需要注意这类理念非常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于这类记载者我们的怎么看。
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与一名女祭司狄奥提玛,狄奥提玛教会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常识。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遭到了当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历史记载一般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古典历史学者John Burnet倡导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我们的理论。而Eric A. Havelock则觉得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觉得再研究这类问题对拯救国家没什么现实意义。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常识是如何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备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怎么样培养,等等。苏格拉底觉得:哲学家的概念应该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范围,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备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目前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重视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重视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情况。苏格拉底需要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大家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觉得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常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可以求诸自然外面,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一个人。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区域别开来;人不再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一样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愈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怎么看还比较模糊,有些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清楚。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一样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看法,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
真理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舍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常见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概念。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觉得建议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建议可以随各人与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怎么样为伦理道德下概念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需要认识美自己、正义自己,这是美和正义的常见概念,是真的的常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刚开始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假如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后缘由。他觉得事物的最后缘由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未来的哲学开辟了道路。
辩证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觉得所有常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一个人本来没常识,而他又要教授其他人常识。这个矛盾,他是如此解决的:这类常识并非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大家原来已经具备的;大家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了解,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其他人产生常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目前他常常使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法揭露他们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他们论证的基础,指明他们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由于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法通常被叫做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办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进步而来的。将通常性从从特殊事例总结开来,觉得通常先于和高于特殊,是一种独立自存的东西。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就。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办法,使他们渐渐知道我们的无知,而发现我们的错误,打造正确的常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征:第一,谈话是借用于问答,以弄清他们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随便回答他们的问题。他只须求他们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他们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因为持续的诘询,使年轻人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苏格拉底的这种办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进步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别,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况,进入愈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法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办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这所有对哲学思维的进步都有贡献。但,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具备系统思想观的哲学家,开始了主体和理性、抽象思维,以自然神论代替宗教神话的年代。
教育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我们的教育理论。但他并没创办我们的学校。那样他在哪儿施教呢?他如何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合。年轻人人、老年人、富豪、没钱人、农民、技术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哪个,只须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挣钱的方法,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他觉得,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他觉得,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假如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收获,都需要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因为没好的领导人,民主规范变成了极端民主,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方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觉得治国人才需要受过好的教育,倡导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倡导第一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掌握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第二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好用的常识。他觉得,治国者需要具备广博的常识。他说,在所有些事情上,凡遭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常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倡导教人训练身体。他觉得,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常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要紧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训练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办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大家称之为苏格拉底办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妈妈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办法。他妈妈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大家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办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定义时,不是把这种定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假如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考虑,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主张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直至今,问答法仍然是一种要紧的教学办法。
苏格拉底教学中有过如此一件事发生,在开学的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大家只做一件事,每一个人尽可能把手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天天做300下,大伙能做到吗?学生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哪个办不到呢。可是一年将来,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他的全部学生中却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个人继他之后成为新一代思想家,这个人叫柏拉图。苏格拉底其实有一个助手,这个助手才是他真的的继承人。
苏格拉底有着是他一个人的教学策略
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伙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伙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苹果的香味?这个时候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新提出刚刚的问题。这一次,除去一个学生没举手外,别的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一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个时候,苏格拉底对大伙宣布:他是对的,由于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伦理
苏格拉底打造了一种常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生活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大家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常见法则和认识自己,觉得大家在现实日常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常见的、绝对的善的定义,把握定义的真常识,才是大家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觉得,一个人要有道德就需要有道德的常识,所有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大家只有摆脱物欲的魅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定义的常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觉得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进步,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点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括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进步,形成倡导享乐的居勒尼学派。柏拉图全方位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常识的重要程度,觉得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将来西方哲学思想的进步中,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辩论
苏格拉底常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他们纠正、舍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觉得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由于除非一个人非常谦逊自知其无知,不然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概念,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总结,从而得出明确的概念和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可以帮助其他人获得常识,仿佛他的妈妈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可以生育,但能接生,可以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苏格拉底教他的朋友欧提德谟斯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办法使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同意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欧提德谟斯: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偷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欧提德谟斯: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偷窃对朋友是恶行。但,假如朋友要自杀,你偷窃了他筹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激励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事实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办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剖析、考虑问题、他用辩证的办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备相对性,在肯定条件下可以向我们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备巨大的意义。
治国
苏格拉底倡导专家治国论,他觉得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要让经过练习,有常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了解如何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知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由于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棒的人是可以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